《错过》教案

时间:2024-07-14 12:41:25
《错过》教案

《错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错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错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本单元重在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整合,产生对生命历程的更新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生品位。故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阅读,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透过语言把握感情。另外还应提倡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个性反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和生成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人生历程的真正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错过》一文的内容

2、请简要谈谈你听读本文后的感受。

(四)请同学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批注。

1.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2.要引导探究到如下几点: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

(学生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看法,讨论、交流,不求答案的准统一性。)

(五)“是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同学们,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有过“错过”的体验吗?面对这种种“错过”,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呢?请与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成长故事。

(六)小结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错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一、导入

1、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感知

1、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品味

三、品读感悟

1、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2、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3、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

5、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6、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总结

1、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只要大站不错过)

2、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拓展延伸

1、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

(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 ……此处隐藏15905个字……过",不值得大惊小怪。第6段,是对第二部分的小结,"没错过"与"错过"是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的见证人,有了它们,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作者在这里用"存活"而不用"生活",存活是生存的意思,多指生命受到威胁后生存下来。第6段不仅小结第二部分,又引出第三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小结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犹豫、斑斓、颟顸、渊薮、情愫、侥幸、惆怅

二、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是从几个层次来具体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7~8段):"意识到错过"与"没有意识到错过"正反对比,强调突出"意识到错过"的意义。

第二层(第9~11段):具体阐述如何正确对待"错过"。第9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10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也形成了正反对比,强调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第11段,用设问句开头;用两个"立刻"强调速度要快;批评那种意识和行动迟缓的现象。

第三层(第12~13段):对错过要习惯它、品味它。这一层是对第三部分的小结。

三、学习第四部分

思考:课文第14~15段,运用通俗的比喻讲出了令人深思的道理,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4段,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第15段,作者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扬"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四、探究活动

1、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明确:

1、人生充满了错过,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所以必须"习惯"过错;错过自有意义,人"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产生"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所以必须"品味"过错。

2、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有没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试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交流。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五、小结

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文章辩证地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我们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错过》教案 篇14

(一)名言欣赏 结合实际 导入新课

1、 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 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错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