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4-07-14 12:33:28
《皮囊》读后感9篇

《皮囊》读后感9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读后感1

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胸口郁积着一股气,怎么也出不来,说不出的难受。

这本书前半部写得有点消沉,又很真实,让人觉得生活不该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们想改变生活,追寻梦想,结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践踏。所谓的梦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加无助。

"我不愿意和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联系,不愿意开口说话,或许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处,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处了。"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最近,我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不是不想参加,是没有了热情。我害怕人多的时候,害怕在大家欢声笑语的时候我一个人独自发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阵狂欢之后,回来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发时间的方式,看书。以前不喜欢读书,现在反而读的多了一些。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宁。

我看书慢,这也是之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太耗时间了。然而这现在成了一个好处,那就是看书可以打发更多的时间。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两个小时。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觉的点了。

"你根本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有勇气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辞职道别时跟他说的。怎么生活?我似乎想过这个问题,似乎又一直也没想明白过,到现在也不知道答案。"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是的,原以为是为父母的期望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了一些东西。曾有过宏大的理想,到头来却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不得不过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把之解释为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儿女的责任。实际上呢,这或许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掩饰自己懦弱无能的托词。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时候我从农村搬到县城,之后去省会南京上学工作,再之后去了扬州工作,现在又辗转到了苏州。每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无不是风景秀美,人文荟萃之地。处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无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这是什么景点那是什么中心,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朋友说等你买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这种感觉。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

或许是闲的大发了,想法太多。也许,下一刻我会去大上海,曾经觉得无比拥堵嘈杂的魔都,或许那里的忙碌紧张能稍微填补我的胡思乱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们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没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朴的大学和青春,我努力回忆自己的大学,竟也没有什么印象。我有些发慌,我存在的痕迹都没有了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傲,鄙视思想浅薄,鄙视随波逐流,鄙视世俗市侩,鄙视目光短浅,鄙视素质低下。甚至为此而觉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觉得有钱多了不起,当官就能怎么样。虽然,暂时做着不好不坏的工作,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会有成功发达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样,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

生活就像一场戏,我在等待一个结果,一个想要又不想要的结果。累的时候,很想妥协。哪样的生活不是生活,也许就赌赢了呢。转念看到什么鸡汤,又觉得不甘。

想那些有的没的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读点书。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们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的意义在于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在于明辨是非,独立思考;在于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获得心里的认同,最终获得片刻心灵的欢愉。

《皮囊》读后感2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在豆瓣经过无数书虫犀利如光、挑剔如电的眼神扫描,仍能在热销榜上停留数周,我相信它定有过人之处,最终我购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在笔下纪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开始审视自己。从脚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时玩耍的海滩、带着咸味的空气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寒暑假挣钱为途径,力图通过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因而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生根发芽”。这也许是许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为责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却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 ……此处隐藏7429个字……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我越来越觉得,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不光要追求物质的丰富,也要静下心来提升我们的精神,让心灵有所安放、让精神有所依托、让思想更加纯粹,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最踏实。从《皮囊》这本书中,让我感悟和思考最深的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究竟该追求什么?究竟该如何去做?

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思想纯粹的人最本真,做一个思想纯粹的人就要多读书、多读经典,要“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尚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让书中的精华来洗涤我们心灵上的污垢,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提升境界,升华人生。我最喜欢经典理论著作,因为他们所蕴含着的强大思想力量和丰厚的精神动能,常常能够起到烛照精神殿堂的奇妙作用。读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让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人格与精神,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升华境界,让我们在学习思考与感悟中铸就阔达与仁爱之心,在寂寞中垒筑灵魂之塔,在困境中做到毅力坚韧,挫折前精神乐观,让自己的情感从心泉涌出,朴实、自然、熨贴,如在瓦屋下饮一壶高粱酿造的老酒。

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是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能量。从品性方面去理解,道德包括仁、义、理、智、信等方面。《大学》说“修身以明德,立德以明志”,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都说明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非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学会心中有他人,学会以小善积大善,学会吃亏不贪便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反省,学会感恩回报,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类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内心的宁静和灵魂的安详,所以保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追求情操的高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

做一个担当有为的人。在《皮囊》一书中,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对家的担当,看到了母亲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对子女的担当,看到了作者立志求学改变家族命运的担当。这是我们中国底层人民最勤劳、最坚毅、最朴实的原动力,是值得人们敬重的。人不能没有担当,扛着它,就是扛起自己生命的信念,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尊重与尊严。承担责任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他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他就具备了价值。可以看到,书中的人物,他们在事业、家庭、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都能担当起自己所应担当的那份责任,不悲观、不麻木、不逃避、不亵渎亲人朋友对他的信任与希望。亲人朋友也愿与之共患难,亲他、敬他、爱他。这种担当,使人格更为高尚,生活更加精彩,人生过得最为充实丰盈。

《皮囊》一书让我感悟,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的那样,“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皮囊》读后感9

蔡崇达的《皮囊》中,对皮囊这两个字的独到的解释和理解让人印象深刻,引人深思。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阿太,也就是母亲的姥姥,来诠释何为皮囊。“我们的身体就是个皮囊,皮囊是用来使用而不是用来保养的。”这是整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几句话之一。我们在这个世界行走,指引我们身体的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禁锢我们灵魂的枷锁。走在人群中,有化着淡妆、面容精致的女孩,也有衣着考究、发型干练、五官棱角分明的青年,当然也有面露菜色为家庭奔波的中年人和皮肤如枯老树干般的老人,我们的目光落到他们身上的同时会折返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譬如为美丽的小姐姐所惊艳,因中年人的油腻而替他惋惜甚至厌恶。可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层皮囊,枯槁的老人在几十年前也会有姣好的面容,只是时间没有为他们的美丽驻足,匆匆走过,这也是时间公平的地方,它不会为特定的人停下,它只是默默地流逝,悄然带走每个人的青春和记忆,剩下的是一副衰老皮囊和被时光洗礼过的灵魂,由此可见,我们的皮囊不过是灵魂所寄宿的容器,如果能看透外面这层壳,我想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轻盈的,具有不同色彩的,我们的精神和智慧在其中闪闪发亮。在我们离开时没有人会带着这副与生俱来的皮囊,我们会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亲情,可我想不会有谁会在乎那无法让我们奔跑和思考的已经衰老的皮囊。

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多接受一些历练,也无妨,得到提升的是我们的思想;多遇到一些挫折,又何妨,不过是让我们更加坚强;拼命读书,又怎样,皮囊生来就是拿来用而不是去保养的,饱满的是我们的灵魂。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皮囊》中的很多话都值得仔细揣摩和思考,不得不说我从中找到了许多心中问题的答案,也在一些人物的身上为我的一些想法找到了印证,譬如有关梦想与现实,面对与逃避,再比如说孤独。整本书中,作者如同一个了解人体结构、技法娴熟却又冷漠冷血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剖析着那些“怪异“却又常见的人们同时解剖着自己。在生活中总存在一些活得很用力的人,他们用力地微笑,用力地打招呼,用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就像第一次约会的少女,用厚厚的、成熟的妆容掩盖了自己青春的气息,往往在不知道规则的时候,越用力在外人看起来就越可笑。作者笔下的厚朴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好像是与作者世界观完全相反的一个人物,厚朴大喊着青春和梦想,仿佛一只飞蛾,只有在梦想的明灯中被烈焰围绕才是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活得那么用力,渴望用自己理想的世界中的规则去突破真实世界的桎梏。他组建了一个名为世界的乐队,当这个由一群不懂音乐的人组建的乐队成立后,厚朴的用青春把世界闹个天翻地覆的征程看似开始了,他认为实现梦想就应该是轰轰烈烈、激昂奋进、大声喊着口号、昂首挺胸的过程,但这么想的人一般都没有追逐过真正的梦想,或者说他们只是在空想。作者一直没忍心告诉厚朴一件事,那就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其实是一程困难的,满腔热血根本无济于事,甚至还需要去做连你自己都看不起的自己,谦卑、隐忍、积累,这或许才是现实世界,追梦人的模样。读完了厚朴,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也有与厚朴相似的一部分,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厚朴。有人说:“不挂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大学不就是非常自由,想逃课就逃课吗?”相信这些话并去尝试的人看似是突破了我们对大学生活“正常的认知”,但他们其实又被另一个规矩所要求、所影响。逃课挂科这些行为其实是种拙劣的模仿,他们不理解第一个为自由而逃课挂科的人最后得到什么,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把“希望大学生活变得完整”作为犯下错误的借口,可能他们才是活在自己最不屑的世界里的人。

不得不说,偶尔的理想化是一种浪漫,让我们有勇气继续抬头向前看、继续走,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谦卑、不需要学会隐忍和沉积,在追梦的过程中,不偏离自己的本意,肯付出或许才是正路。

《《皮囊》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